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27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3 22:21:28 +08:00
10 G 0 S 0 B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的最新回复

本节课《面积单位》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知识梯度层次清晰,单位的不同,测量结果就不一样,让学生感受到单位统一的重要性,以便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本节课,艾老师为了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通过创设多种有效的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积累了面积单位建立的活动经验。

本节课,秦老师更加注重学生对长度的感觉,感觉是一种摸不到、测不出的,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世界上很多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前面铺垫成功,以至于后面的教学内容轻松完成,有效的提问和引导,让孩子们学习很轻松!同时注重了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把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建立表象,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充分体现了由量建感的活动体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感知基础,印象才会深刻。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充分的体现。这节课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是上乘的佳作!值得大家去借鉴学习!

本节课,衣馨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课堂。在反馈总结环节中,练习题层层递进,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本节课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安老师将 " 量感 " 的培养无形的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从 “看、描” 开始初步形成量感,然后再 “摸、认” 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操作经验,发展了量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会中掌握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在教学时,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把面积知识的学习放在三年级,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在本册书学习面积之前,学生对 “面” 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面积的起始课,应该怎样建立面积的概念,给学生一个 “面积” 的定义呢?侯老师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从小魔术开始,一步步动手操作,让学生先认识具体实物的面,再抽象出几何的面,然后再去感知面的大小,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处理的非常恰当。

本节课通过看、描、量、数等多种方式感受周长的实际概念,从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图形来理解周长的概念。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周长,动手实践学生的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 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课桌有多长》这节课,以前也通过课,但当看到这篇分享的时候,感觉又再次有所感悟,本节课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水到渠成,建立 1 厘米表象充分而自然,1 厘米累加过程感悟度量本质。整节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量感的培养充分而到位。

这节《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 — 小组合作实验 — 交流讨论 — 得出结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得所学知识由理性变为感性,更易于学生接受,加深了对圆柱体的认识和圆柱体体积的公式的推导,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这节《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教师充分体现了 “学位中心”,课堂中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的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通过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硬币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物体体积的大小,更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向唐老师学习!

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唐老师的这节数学课,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 “类比”,经历 “猜想与验证” 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师对于学生的学情充分了解后教学,做到了 “心中有数”。在教学中,针对学生面积概念中的 “封闭图形” 设计巧妙。微课使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最后总结收获时让学生说一说 “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连贯性的思考。点赞!向潘老师学习!

潘老师在教学设计前充分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并且对比各版教材的特点做出了严谨的思考。以 “面积是什么” 这一课为依托,培养学生对于 “量感” 的体会。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思维过程仍然对具体形象存在依赖,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面积对他们并不陌生,但多数孩子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教学活动到课后习题,潘老师都将生活实践与抽象的数学知识充分渗透,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抽丝剥茧的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数学知识的内涵。

本节课的开始,学生用高矮、胖瘦来描述土豆和红薯难以判断谁的块头大,又想到了用称来称一称,这样的想法都符合孩子们现有的认知,因为学生对体积的含义是模糊的,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行,体现学习的必要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时该注意什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0:03 · PVG 18:03 · LAX 03:03 · JFK 06:0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